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洲面孔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她不是普通的学生,而是曾代表法国参加国际击剑比赛的华裔选手费若秋,她的身份是哥大统计学硕士生,同时担任校击剑队助理教练,在这条从职业运动员到藤校学子的转型之路上,她以佩剑为笔,书写着一段跨文化、跨领域的成长故事。
从巴黎到纽约:一场跨越大洋的蜕变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巴黎西郊的凡尔赛击剑俱乐部,作为第二代移民,她从小在法中双重文化环境中成长。“击剑让我找到了自我认同的方式,”在哥大附近的咖啡馆接受专访时,她轻抚着手中的咖啡杯说道,“每当握住剑柄,我就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的力量。”
2023年,当她在法国全国锦标赛获得佩剑组亚军后,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:暂别职业赛场,赴美深造。“竞技体育的巅峰期是短暂的,但我相信体育赋予我的远不止奖牌。”
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系以其严谨的学术氛围闻名,对非英语母语学生尤为挑战,费若秋坦言最初的学习压力巨大:“第一天上课时,教授讲的概率论我几乎一半没听懂,那感觉比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还要紧张。”
击剑之道与学术之道的共鸣
令人意外的是,费若秋很快在击剑训练与统计学研究之间找到了奇妙的连接点。“击剑战术中的预判和决策,本质上就是概率计算和模式识别,”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亮,“就像在赛场上预判对手的进攻路线,数据分析也是通过有限信息预测最可能的结果。”
这种跨界思维让她在学术上突飞猛进,上学期,她将击剑比赛数据作为统计建模课程的课题,开发了一个预测击剑选手得分概率的模型。“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,体育和学术并非两条平行线,而是可以相互启迪的思维方式。”
哥大击剑队主教练马克·汤普森对这位特殊队员赞不绝口:“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巧,更是一种独特的战术思维,她能够用数学语言解释战术选择,这让我们的训练更加科学化。”
跨文化身份的价值重构
作为同时拥有中法文化背景又在美求学的年轻人,费若秋对身份认同有着深刻理解。“在法国时,人们视我为亚裔;我又被视为‘外国人’;而在美国校园,这种多元背景反而成为优势。”
她积极参与哥大的国际学生组织,创办了“体育与学术对话”系列沙龙,邀请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分享他们的学术 journey。“我想打破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我们不仅可以竞技,也能在学术领域表现出色。”
这种跨文化视角也影响了她的击剑教学,她将法国击剑的技术体系、中国的训练哲学与美国大学的科学训练方法相融合,开发出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案。“每种文化对击剑都有不同理解,法国强调优雅与技巧,中国注重速度与变化,美国重视力量与体能,融合这些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全面的选手。”
平衡之道:剑、书与生活
每天清晨6点,当大多数学生还在睡梦中,费若秋已经完成了一小时体能训练,她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: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,傍晚指导击剑训练,晚上继续研究。“职业运动员的经历教会我时间管理的艺术,现在每天睡6小时感觉已经很奢侈了,”她笑着说。
最难平衡的是竞技心态与学术要求。“在赛场上,你要追求完美每一剑;但在学术领域,你需要接受不确定性,我的统计学教授常说‘所有模型都是错的,但有些是有用的’,这种思维对我既是挑战也是解放。”
未来规划:连接体育与科技的桥梁
今年秋季,费若秋将开始她的毕业课题——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击剑比赛视频数据。“我希望开发一个系统,能够自动识别选手的技术特点并提供训练建议,这个项目将结合我的体育背景和统计知识。”
长远来看,她计划创立一个体育科技平台,为击剑和其他小众项目提供数据支持。“职业体育中有太多数据未被充分利用,特别是像击剑这样的个人项目,我相信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。”
费若秋也并未完全离开竞技赛场,她计划在获得学位后,尝试重返赛场。“这次是以不同的心态——不再只为奖牌,而是为验证学术思考与实践的结合。”
夕阳西下,我们结束采访的时间到了,费若秋背起装有两台笔记本电脑和一把佩剑的双肩包,匆匆赶往训练馆,在那条连接学术殿堂与体育场馆的路上,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——每一步都坚定而从容,正如她手中的剑尖,总是精准地指向未来。